首页 > 快讯 > 南洋理工大学与上海AI实验室联合推出PhysX-3D,为AI创造的3D模型赋予“物理生命力”!

南洋理工大学与上海AI实验室联合推出PhysX-3D,为AI创造的3D模型赋予“物理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5-07-25 11:58:38 | 责任编辑:吴昊 | 浏览量:15 次

3D生成补上物理短板!当我们还在为Midjourney的绝美画作和Sora的电影级视频惊叹时,一个更加根本性的问题正悄然浮现:为什么这些AI创造的3D世界总给人一种"塑料感"?
答案很简单,它们缺乏物理灵魂。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件物品都遵循着严格的物理定律,椅子有重量和硬度,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能够翻开,材质决定了手感和散热性能。然而,现有的AI生成3D模型只关心外表是否逼真,完全忽略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物理属性。这种缺陷在物理仿真、机器人抓取或具身智能等硬核应用场景中立刻暴露无遗。
南洋理工大学和上海AI Lab的科学家们意识到了这个核心问题,他们推出的PhysX-3D项目正在为整个3D生成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这个项目的目标明确而宏大:打破3D生成的"虚拟魔咒",让AI创造出真正"接地气"、拥有物理灵魂的3D世界。
PhysX-3D团队提出了3D模型的"灵魂五问",这五个核心物理维度构成了真实3D世界的基础架构。首先是绝对尺寸,AI必须准确判断生成的物体究竟是一米八的衣柜还是十八厘米的手办。其次是材质属性,系统需要理解物体是由玻璃、金属还是海绵制成,这决定了密度、硬度、弹性等一系列物理参数。
功能可供性维度要求AI理解物体的核心功能和最常被接触的部位,比如椅子的主要功能是"坐",因此坐垫和靠背就是最重要的交互区域。运动学特性则涉及物体的运动能力,包括哪些部件能动、如何运动、运动范围多大以及部件间的父子关系。最后是功能描述,要求AI能够用自然语言解释物体的用途和功能。
面对市场上缺乏全面物理标注数据集的困境,研究团队展现出了工程师的浪漫主义精神:既然没有合适的"教科书",那就自己创造一个。PhysXNet应运而生,这是全球首个系统性标注了五大物理维度的3D数据集,包含超过2.6万个精细标注的3D物体,扩展版PhysXNet-XL更是拥有超过600万个物理标注的3D模型。
数据集的构建采用了巧妙的"人机协作"标注流水线。首先由视觉语言模型GPT-4o等AI系统进行初步自动化标注,随后由人类专家进行审核和精修。对于最复杂的运动学参数,团队设计了从接触区域计算到平面拟合,再到运动轴生成的精密流程,确保每个参数都具有物理真实性。
有了PhysXNet这本厚实的"教科书",下一步就是教会AI如何生成带有物理属性的3D模型。PhysXGen生成框架采用了"嫁接"与"融合"的策略,在已有的优秀几何生成模型基础上,添加一个专门理解和生成物理属性的"物理大脑"。
PhysXGen的双分支架构设计极为精妙。结构分支继承预训练模型的几何生成能力,负责创造高质量的形状和纹理外观,这是物体的"皮囊"。物理分支则是新增模块,专门学习和生成对应的五大物理属性,这是物体的"灵魂"。两个分支通过潜空间对齐技术实现深度融合,AI逐渐学会几何特征与物理特性之间的内在关联。
实验结果令人振奋。PhysXGen在与传统"先几何后GPT"方法的全面对比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在几何外观质量方面,新系统不仅保持了预训练模型的优势,甚至还有所提升。在物理属性预测准确度上,PhysXGen在所有五个核心维度都全面超越基线方法,其中材质和可供性预测误差分别降低了64%和72%。
定性对比更加直观地展现了PhysXGen的优势。对于水龙头模型,传统方法可能连基本的旋转运动都会搞错,而PhysXGen能够准确生成旋转关节和正确的父子部件关系。对于办公椅,新系统能精确预测海绵和织物材质,以及靠背的旋转运动特性。
PhysX-3D项目的意义远超技术本身,它为整个3D内容生成领域指明了全新方向:从单纯关注"皮囊"的几何建模,走向"灵魂"与"皮囊"兼备的物理接地建模。这种变革将深刻影响机器人学、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当然,通往"物理AI"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现实世界中物体尺寸的长尾分布、复杂运动学关系的精确定义、从虚拟到现实的技术鸿沟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攻克。但PhysX-3D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物理智能世界的大门。
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的AI将不再只是虚拟世界的"空想家",而是能够真正理解和创造符合物理规律的3D世界,成为各个应用领域的强大"建造师"。这场从"塑料小人"到"物理灵魂"的革命,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AI创造力的认知边界。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507.12465

南洋理工大学与上海AI实验室联合推出PhysX-3D,为AI创造的3D模型赋予“物理生命力”!

一句话总结
南洋理工大学 × 上海 AI Lab 联合发布 PhysX-3D,通过“数据集+生成器”双轮驱动,首次让 AI 从单张图片就能生成 既有逼真外形、又带真实物理属性(尺寸、材质、运动学等)的 3D 资产,补上了 3D AIGC 长期缺失的“物理灵魂”。

核心亮点

  1. 首个物理驱动的 3D 数据集 PhysXNet

    ‑ 26 K+ 精细标注物体,涵盖物理尺度、材料、可供性、运动学、文本描述五大维度;扩展版 PhysXNet-XL 已达 600 万程序化样本。

  2. 端到端生成框架 PhysXGen

    ‑ 双分支前馈网络,把物理先验注入几何空间,秒级输出带重量、摩擦、运动轴等完整物理参数的 3D 模型。

  3. 应用落地加速

    ‑ 机器人仿真、VR/游戏、工业设计等场景可直接使用这些“有物理感”的 3D 资产,显著缩短从虚拟训练到真实部署的鸿沟。

开放获取
论文、代码、数据、模型全部开源:

©️版权声明:
本网站(https://aigc.izzi.cn)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最新Ai信息

最新Ai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