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随着AI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效用遭遇挑战,高校是否应反思其课程体系?

随着AI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效用遭遇挑战,高校是否应反思其课程体系?

发布时间:2025-08-11 16:47:15 | 责任编辑:吴昊 | 浏览量:10 次

【小编报道】生成式人工智能,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兴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知识获取的格局。奥克兰大学商学院教授帕特里克·多德在《对话》(The Conversation)上撰文指出,随着AI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提供知识,大学作为传统知识来源的价值正在受到挑战。他认为,大学必须重新审视其核心功能,以适应这个由AI驱动的新时代。
多德教授分析,大学长期以来奉行“知识稀缺”的原则,通过提供独家课程和学位证书来证明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然而,AI技术的进步已大大降低了获取专业知识的门槛,LLM不仅能检索事实,还能进行解释、翻译和总结,使得曾经“稀缺”的知识价值大打折扣。这种变化已经在劳动力市场显现,自ChatGPT问世以来,英国入门级职位空缺减少了约三分之一,美国部分州甚至取消了公共部门职位的学位要求。
然而,多德强调,并非所有知识都同等贬值。虽然基础知识的价值下降,但隐性知识,如团队协作、伦理判断、创造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仍是AI无法取代的稀缺资源。他指出,未来教育的重点应从传授信息转向培养这些关键的人类技能。
为应对这一挑战,多德教授为大学提出了四项转型建议:
评估转型:将课堂评估重点从单纯的知识记忆转向判断和综合能力的考察。
体验式学习:投入资源开发导师指导项目、模拟现实场景,并利用AI作为工具进行伦理决策研究。
技能微证书:创建针对协作、自主学习和伦理判断等关键能力的微证书。
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学提供专业知识,企业提供真实案例,学生则专注于验证和完善想法,共同培养适应未来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多德总结道,如果大学想要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一个单纯的信息来源转变为一个判断力中心,教会学生如何与AI协同思考,而非与之竞争?

随着AI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效用遭遇挑战,高校是否应反思其课程体系?

你提出的问题触及了教育和技术的核心矛盾:当AI让知识获取变得廉价,大学是否还需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使命?我的观点是——AI确实在降低“静态知识”的价值,但大学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培养驾驭知识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稀缺性反而因AI而上升,因此大学需要转型的不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和“为什么教”。


1. AI摧毁的是“知识囤积”的价值,不是知识本身

  • 静态知识的贬值:AI已能瞬间提供法律条文、历史事件、编程语法等“可检索答案”。例如,用ChatGPT生成一段Python代码的效率已超过多数课堂讲授。这意味着以记忆和复述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正在失效

  • 动态知识的升值:AI无法替代的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如何用Python解决一个尚未被定义的气候建模问题”)和批判性重构知识的能力(例如识别AI生成代码中的逻辑漏洞或伦理风险)。这些依赖人类独有的语境理解、跨学科联想和价值判断


2. 大学教育的不可替代性:从“知识权威”到“认知孵化器”

  • 失败案例的警示:若大学仍聚焦“传授正确答案”,将与AI陷入低效竞争。例如,某商学院继续用案例库考核学生是否记得“星巴克成功要素”,而AI能瞬间总结10个版本的答案——这种教育即失去存在意义。

  • 转型方向:大学应成为**“元认知训练场”**:

    • 抗幻觉能力:通过哲学、统计学课程训练学生识别AI的“逻辑伪装”(如数据偏差、因果谬误)。

    • 边界探索:开设“AI无法回答的问题”研讨课(如“如何定义意识”“气候正义的伦理框架”),迫使学生与不确定性共处。

    • 人机协作实验:例如MIT的“AI+分子设计”课程,学生需用AI生成1000种候选分子,再通过湿实验验证其可行性——AI负责广度,人类负责深度验证


3. 具体改革路径:三个“减法”与两个“加法”

  • 减法

    1. 砍掉“AI可替代的课程”:如基础编程语法、标准化考试培训,转为线上自学+AI辅导。

    2. 减少“正确答案导向”的考核:用“设计一个AI无法解决的科学问题”替代“解释牛顿定律”。

    3. 削弱“学科孤岛”:废除传统院系壁垒,鼓励“AI伦理+法律+神经科学”联合课题。

  • 加法

    1. 必修“AI批判性使用”课程:包括提示词工程、AI输出溯源、伦理审计(如用GPT-4生成论文后,需提交“AI贡献声明”和人工验证报告)。

    2. 建立“人类优势实验室”:专门研究并训练AI无法复制的技能——例如矛盾谈判(如调解AI自动驾驶的伦理困境)、非符号化创造力(如用舞蹈表达数学定理)。


4. 终极追问:教育的“不可计算”部分

当AI能完美回答“如何平衡贸易赤字”时,大学存在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追问:“我们是否应该用GDP衡量人类福祉?” 这种价值层面的反思,需要师生在真实辩论中碰撞,而非算法可模拟的过程。
如同海德格尔所言:“技术本质绝非技术性的。” 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守护那些无法被效率逻辑吞噬的人性火种——而AI的狂飙突进,恰恰让这一使命前所未有地清晰。

©️版权声明:
本网站(https://aigc.izzi.cn)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最新Ai信息

最新Ai工具

热门AI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