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确AI使用界限:从小学到高中逐步指导,杜绝拷贝AI解题
发布时间:2025-05-13 14:27:48 | 责任编辑:吴昊 | 浏览量:7 次
教育部于5月12日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简称《使用指南》),旨在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
《使用指南》明确规定,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此举意在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防止学生过度依赖AI而弱化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表示,新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分阶段使用策略:小学阶段在教师、家长帮助下适切使用AI,防止不合理使用影响学生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指导学生交叉验证内容合理性;高中阶段可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
《使用指南》还强化了教师引导职责,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分析AI生成文本的逻辑缺陷、价值倾向及文化偏差,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
在数据安全方面,《使用指南》要求构建全链条保障机制,严禁师生在使用生成式AI时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各中小学校需建立健全AI工具"白名单"制度,仅允许符合教育场景需求且数据安全合规的工具进入校园;教育行政部门将对技术供应商的数据处理流程实施动态审查,确保合法合规。
2025年5月1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明确了AI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边界和规范,具体如下:
使用边界
-
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学生应在教师、家长帮助下适切使用,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
-
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指导学生交叉验证生成内容的合理性。
-
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
禁止行为
-
学生:禁止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避免在展现创造性或个性化表达的学习任务中轻易滥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丧失个人思考与观点。
-
教师: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替代性教学主体,禁止直接使用AI回答学生问题或提供咨询;应避免直接使用AI生成内容评价学生。
其他要求
-
防范过度依赖:为防范学生因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独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从制度规范、教学引导与角色定位等维度建立系统性防范机制。
-
保障隐私与数据安全:严禁师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时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各中小学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白名单”制度。
本网站(https://aigc.izzi.cn)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上一篇: AIGC能否通过自动化提高内容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