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巴士采用“AI智能系统”优化调度,技术支持由蚂蚁数科提供
发布时间:2025-08-14 12:08:55 | 责任编辑:吴昊 | 浏览量:6 次
今年以来,南京公交智能化成效显著,市民明显感到线路更方便、交通更快了。近日,南京公交集团宣布启动公交线网二期升级,联合蚂蚁数科打造“公交线网优化智能体”。这是国内首次将"AI智能体"技术深度应用于公共交通调度系统,根据站点、客流、线路等多维数据分析,实现从“经验决策”到“智能规划”的全面升级。“晚高峰增加几辆车”、“线路怎么调”等难题将迎来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其中,AI“建议”开通的南京公交210路,服务老年人占比近50%。
图:南京公交智能体小蓝鲸
据了解,自2022年起,南京公交就启动运营调度系统智能化升级,2025年南京公交与蚂蚁数科共建的“线网优化与客流预测AI大模型”(以下简称“小蓝鲸”)取得阶段性成果。小蓝鲸可智能分析“出发点到终点”各条线路时长,精准刻画全城、全时段、全方式出行图谱;可以精准解析200m内地铁站、公交站、社区枢纽的客流规律,捕捉出行“毛细血管堵塞点”,智能生成接驳线路最优解。
南京公交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很多线路设计是凭经验、需求来判断,比如增开医院专线、末班地铁的接驳公交等。但人性化考虑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有数据统计来验证,让决策更准确。”目前,南京公交已经运用大模型辅助决策开通了微循环线路30余条,增加84个招呼站。其中,在AI“建议”下开通的地铁7号线接驳公交210路,极大减少换乘时间和步行距离。据统计,该线路单日客流最高达2168次,每辆车日均服务380人次,老年卡占比近50%。“除了服务平日通勤人群,这条线路辐射了下关码头、彩虹桥等多个旅游打卡点,提升了游客交通体验,在周末也能保持与平日同等客流量,可以说是AI带来的‘意外收获’。”南京公交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小蓝鲸二期将引入蚂蚁数科AI智能体技术,目标是让公交调度更直观、高效,乘客出行体验更顺畅、更可预期。小蓝鲸“公交智能体”基于多模态识别、语义理解、逻辑推理、知识增强、Agent工具调度等领先技术能力,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完成公交盲区检测、客流预测等任务的分析和推理;可视化输出线路规划方案、车站布局方案、经济可行性报告等。在底层算法层面,二期将采用公交大模型+垂类小模型结合的方式,针对公交微循环、公交地铁接驳、线路运营调优等特殊场景线路开发新的算法,针对性优化分析效果。
蚂蚁数科是蚂蚁集团科技商业化的独立版块,定位于用AI、区块链等技术驱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在今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蚂蚁数科发布金融大模型Agentar Fin R1。蚂蚁数科CEO赵闻飙表示,AI智能体产业价值的释放,关键在于“水平通用”向“垂直专用”的战略转变。目前,蚂蚁数科已经在全球联合300多个合作伙伴,服务超过1万家客户。
南京公交集团近日宣布启动公交线网二期升级,联合蚂蚁数科共同推出国内首个“公交线网优化智能体”(昵称“小蓝鲸”),首次将“AI智能体”技术深度应用于公共交通调度系统。
核心亮点
-
技术框架
-
采用“公交大模型 + 垂类小模型”组合,针对微循环、地铁接驳、线路调优等场景开发专用算法。
-
融合LBS定位、移动支付等多源互联网大数据,生成全域出行OD(起讫点)数据集,实现从“经验决策”到“数智决策”的跨越。
-
-
功能场景
-
自然语言交互:调度人员可用口语化指令完成客流预测、盲区检测等任务,系统自动输出线路规划、车站布局及经济可行性报告。
-
精准客流刻画:可解析200米范围内地铁、公交、社区枢纽的客流规律,识别“毛细血管堵塞点”,自动生成接驳最优解。
-
微循环网络拓展:已据此开通30余条微循环线路、增设84个招呼站,例如地铁7号线接驳公交210路,老年人乘客占比近50%,周末客流与平日持平。
-
-
效能提升
-
相较传统调度模式,劳动力成本降低约40%,车辆运营综合效率提升15%以上。
-
下一步计划
“小蓝鲸”二期将进一步强化AI智能体的实时推理与可视化能力,使公交调度“更直观、高效”,乘客出行体验“更顺畅、可预期”。
本网站(https://aigc.izzi.cn)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