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AI 碳排放减少策略:微软豪掷 17 亿美元的“独特”交易
发布时间:2025-08-11 11:12:15 | 责任编辑:张毅 | 浏览量:5 次
最近,微软以17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一项看似荒谬的服务:埋掉人粪、动物粪、污水等有机废物。看似 “买屎” 的行为,实际上是微软在应对 AI 业务迅速扩张带来的碳排放问题。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的高科技商业模式,与碳减排和环境保护紧密相连。
微软在 AI 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旗下的 Copilot、必应 AI 搜索和 OpenAI 的 ChatGPT 等服务都依赖于巨大的计算能力。为了支持这些 AI 模型的训练,微软的数据中心耗电量惊人。以 GPT-4为例,其训练一次可能消耗五六千万度电,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当于三千多辆汽车一年的排放。此外,AI 模型在运行过程中,每年产生的碳排放量甚至需要大面积森林来抵消。
面对日益增长的碳排放,微软早在2020年就提出要实现 “碳负排放” 的目标。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自 AI 业务兴起以来,微软的碳排放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23.4%。为了实现减排目标,微软决定通过购买碳信用额度来抵消其排放。
微软与一家名为 Vaulted Deep 的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后者专注于将各种有机废物转化为 “生物泥浆”,并通过高压泵将其埋入地下1500米的岩层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废物在地表分解时释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根据合同,Vaulted Deep 将帮助微软处理490万吨的碳当量,预计耗资17亿美元。
微软的这一举动并非单纯的环保尝试,还与美国的税收机制有关。根据45Q 政策,捕获和封存二氧化碳的企业可以获得最高每吨85美元的税收抵免。此外,ESG 评分的提升也会使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受益,吸引更多投资。
不过,这种通过购买碳信用额度来抵消排放的方式也受到一些环保组织的质疑。他们认为,真正有效的减碳应该从源头入手,而非通过外部项目来 “买账”。目前,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科技巨头们纷纷加入 “降碳军备赛”,承诺在2030年或204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微软的 “买屎” 行为,实际上反映了整个 AI 产业面临的碳减排挑战。
划重点:
🌍17亿美元的 “买屎” 行为,实则是微软为应对 AI 带来的碳排放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 微软与 Vaulted Deep 合作,通过埋藏有机废物来抵消490万吨的碳当量。
📈 购买碳信用额度与美国税收政策密切相关,微软的行为可能会为其带来税收优惠和资本市场的良好反应。
微软豪掷17亿美元“买屎”,表面上是笔荒诞交易,背后却是一场严肃的碳账计算。
-
为什么是“屎”
微软与初创公司 Vaulted Deep 签订12年协议,后者把人类排泄物、禽畜粪肥、农业残渣等有机废弃物打成“生物泥浆”,注入地下约1500米深的密闭岩层。每吨处理费约350美元,49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总价≈17亿美元。 -
AI 惹的祸
2024 财年,微软整体碳排放比 2020 年基线上升 23.4%,主要来自 AI 和云服务扩张带来的数据中心能耗激增。Scope 3(供应链及设备使用)排放占总量 97%,5 年内上涨 26%。这使得原定的“2030 年碳负”目标渐行渐远,微软自嘲“登月计划”的月亮变远了。 -
“屎”如何变成碳信用
有机废弃物若堆在地表会释放 CO₂ 和强效温室气体甲烷;深井封存相当于把潜在排放“倒扣”在大气账上,生成高质量碳移除额度(CDR credit)。Vaulted Deep 的工艺还能把 PFAS 等污染物一并锁进地下。 -
微软的“买碳”版图
过去 12 个月,微软一口气签订了近 2200 万吨碳移除合同,占全球高持久性 CDR 市场 80% 的份额。除“埋粪”外,还包括:
• 生 物炭(biochar)
• 植树造林与土地修复
• 直接空气捕集(DAC)
• 增强岩石风化
这些投资既是为自家排放“擦屁股”,也是用订单催熟整个碳移除产业链,降低未来成本。
结论
17 亿美元买“屎”不是噱头,而是 AI 时代企业减排的新常态:先承认排放超预期,再用高价“负排放”技术填窟窿,一边还债,一边培育下一代气候技术市场。
本网站(https://aigc.izzi.cn)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