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E Ink 发布 AI 触控板:电子纸创新能否革新笔记本电脑的使用体验?

E Ink 发布 AI 触控板:电子纸创新能否革新笔记本电脑的使用体验?

发布时间:2025-07-04 11:43:23 | 责任编辑:吴昊 | 浏览量:12 次

E Ink 公司近日宣布,他们开发出一种用于笔记本电脑的全新触控板,该触控板采用了与电子阅读器相同的电子纸技术。这款创新产品并非简单地增大触控板尺寸或增加次要显示功能,而是将其定位为 AI 应用和助手的专用平台,旨在与主流操作系统并行运行。
E Ink 发布的一张样机图片展示了升级后的触控板,它配备了彩色电子墨水屏幕,类似于亚马逊 Kindle Colorscreen 等设备所使用的技术。E Ink 的设想是,该屏幕将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让用户在处理文档时,AI 生成的文本摘要能够直接呈现在手下;或者用户无需切换桌面窗口,即可与 AI 聊天机器人进行持续对话。
这项新技术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其能耗特性。E Ink 的显示技术仅在更新内容时才消耗电量,这与传统 LCD 或 OLED 屏幕持续耗电的特性形成鲜明对比。考虑到当前 AI 工具对笔记本电脑电池续航时间提出更高要求,低功耗的电子纸技术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尽管市面上已有华硕等公司推出带有副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触控板,但这些产品通常采用智能手机大小的 LCD 屏幕,其尺寸往往不足以有效运行为更大屏幕设计的应用程序。此外,位于手掌下方的全彩 LCD 屏幕也容易分散用户注意力,并可能显著缩短笔记本电脑的电池续航时间。相比之下,电子墨水屏尽管目前最适合显示文本,但其应用范围已扩展到彩色标牌和数字记事本等领域,具备更强的适应性。
E Ink 还表示,类似于苹果已停产的 Touch Bar,其触控板显示屏可以提供快速访问常用快捷方式、显示通知或天气信息,或提供临时播放控制,而无需牺牲笔记本电脑键盘上的一排功能键。
目前,关于这项新触控板的更多技术细节尚不明确。除了可能采用彩色电子纸显示屏外,E Ink 尚未透露是否会沿用其现有面板,还是会开发一款分辨率更高的新面板。该公司在公告中特别提及与基于英特尔芯片的 AI PC 的兼容性,但未说明触控板显示屏是由笔记本电脑的主操作系统驱动,还是将采用自己的操作系统。此外,E Ink 也未提供这些触控板何时会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以及哪些硬件制造商可能对此感兴趣的信息。

E Ink 发布 AI 触控板:电子纸创新能否革新笔记本电脑的使用体验?

E Ink 元太科技于2025年7月1日宣布推出笔记本电脑电子纸触摸板创新方案,这一方案将彩色电子纸与笔电触摸板结合,打造了可视化AI辅助人机交互界面。以下是该方案的相关信息:

技术特点

  • 低功耗:电子纸触摸板模块在待机时不耗电,仅在画面变更时消耗微量电力,相比传统自发光显示技术,能显著降低系统能耗。

  • 健康护眼:电子纸本身不发光、不闪烁,能有效缓解用眼疲劳。

  • 高可视性:电子纸具备户外高可视性,即使在强光环境下也能清晰显示。

  • 第二屏幕功能:触摸板区域可作为第二屏幕使用,显示常用快捷键、系统提醒、生成式AI的文字影像节录、游戏策略等。

  • 个性化外观:即使在笔记本关机状态下,电子纸触摸板也能展示个性化外观。

应用场景

  • 办公场景:用户可以在触摸板上查看便条备忘录、会议逐字稿等信息,提升工作效率。

  • 学习场景:学生可以利用触摸板显示学习资料、课程表等,方便随时查阅。

  • 娱乐场景:在游戏过程中,触摸板可以显示游戏策略或相关提示,增强游戏体验。

  • 日常使用:用户可以随时查看天气状态、日程安排等信息,让生活更加便捷。

优势与意义

  • 提升用户体验:电子纸触摸板不仅保留了原有触控操作的直觉性,还通过AI技术实现了更多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功能。

  • 推动绿色科技发展:电子纸的低功耗特性有助于延长笔记本电脑的续航时间,同时减少能源消耗,符合环保理念。

  • 拓展电子纸应用领域:这一方案展示了电子纸技术在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上的创新应用潜力,为未来电子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E Ink 推出的AI触控板方案有望改变笔记本电脑的交互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个性化的使用体验。

©️版权声明:
本网站(https://aigc.izzi.cn)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最新Ai信息

最新Ai工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