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天文台基于通义千问打造国际首个太阳大模型“金乌”
发布时间:2025-04-01 14:37:23 | 责任编辑:字母汇 | 浏览量:23 次
2025年4月1日,国家天文台联合阿里云宣布成功打造国际首个太阳大模型——“金乌”。这一创新成果基于阿里云的通义千问系列开源模型,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
“金乌”太阳大模型在M5级太阳耀斑预报上实现了超过91%的准确率,这一成绩达到了该级别太阳预报的最高水平。太阳耀斑的爆发对地球的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地球的电磁环境,还可能对全球电力系统、在轨卫星以及空间站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准确预报太阳活动对于维护国家空间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金乌”太阳大模型的开发基于超过90万张太阳卫星图像的样本数据,通过输入上一时段的太阳物理参数及对应的观测图像,模型能够预测未来24小时内的耀斑爆发情况。此外,“金乌”还能够推测下一时段的物理参数,并通过调用扩散模型生成下一时段的太阳模拟图像。
随着太阳观测卫星数量的增加和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太阳观测数据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的预报方式已经难以应对海量的数据处理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模型,因其在处理图像等多模态数据方面的优势,为太阳预报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相比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大模型更擅长理解和推理复杂的物理关系,从而更适用于太阳预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基于阿里云的通义千问大模型,成功研发出国际首个太阳大模型**“金乌”,该模型在太阳活动预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X级太阳耀斑**的预测上表现卓越。
“金乌”大模型的核心突破
- 高精度太阳耀斑预测
- 对X级耀斑(太阳最强烈的爆发活动)的预测准确率达95%,真实阳性率(True Positive Rate)达100%。
- 相比传统方法,大幅提升预警能力,有助于减少太阳风暴对卫星、电网、通信的潜在破坏。
- 基于通义千问的优化
- 采用阿里云通义千问QwQ-32B作为基础模型,结合天文观测数据进行微调。
- 具备更强的时序数据分析能力,可处理海量太阳观测数据(如SDO、Hinode等卫星数据)。
- 实际应用落地
- 已接入国家天文台的观测系统,辅助天文学家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 未来可能拓展至空间天气预报,为航天、通信、电力等行业提供决策支持。
“金乌”的命名与意义
- 名称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三足金乌”,象征太阳,体现中国在天文AI领域的领先探索。
- 这是全球首个专门针对太阳物理研究的专业大模型,标志着AI在天文科研中的深度应用。
通义千问在科研领域的广泛应用
除“金乌”外,国家天文台还基于通义千问开发了“星语3.0”(用于自动化天文观测),中科院其他研究所也推出了“洛书”(径流预测)、“瑶华”(珊瑚礁监测)等专业模型,推动AI+科研的深度融合。
“金乌”大模型的成功,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太阳物理研究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也为AI在专业科学场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范例。
本网站(https://aigc.izzi.cn)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