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AI科学家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国
AI科学家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国
发布时间:2025-03-26 22:14:55 | 责任编辑:字母汇 | 浏览量:54 次
近年来,多位顶尖AI科学家选择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国发展,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崛起以及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
1. 符天凡:AI驱动的药物发现专家
- 背景:32岁的符天凡原为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常任轨道助理教授,并参与编译了AI经典教材《深度学习》(“花书”)中文版。
- 回国任职:2024年12月加入南京大学,担任计算机学院准聘副教授。
- 研究方向:AI赋能的药物发现(AI for Drug Discovery)、大语言模型(LLM)及材料开发。
- 回国原因:
- 中国在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持续投入提供了更多机会。
- 南京大学深厚的科研基础与跨学科合作环境吸引了他。
- 家庭因素也是重要考量,希望与家人团聚。
2. 齐国君:多模态AI与计算机视觉专家
- 背景:IEEE Fellow、ACM杰出科学家,曾任IBM研究员、华为美国研究中心首席AI科学家。
- 回国任职:2025年加盟西湖大学,领导“MAPLE实验室”,研究生成式AI与多模态感知。
- 回国原因:
- 被西湖大学的自由学术氛围吸引,希望“做真正想做的事”。
- 中国AI产业快速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大。
3. 其他知名归国AI科学家
- 朱松纯(2020年):放弃美国实验室回国,组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并任北大、清华教授。
- 张亚勤(2021年):前微软全球副总裁,回国任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
- 李飞飞(2023年):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前Google Cloud AI首席科学家,参与清华大学AIR建设。
归国趋势背后的原因
- 政策与资金支持:中国在AI领域的国家战略(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供大量科研经费和产业合作机会。
- 产业应用前景:中国庞大的医疗、互联网市场为AI落地提供丰富场景(如AI制药、智慧城市)。
- 人才竞争环境:美国科研政策不确定性增加,而中国高校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职位与团队自主权。
- 家庭与文化因素:许多科学家希望回国与家人团聚,并参与祖国科技发展。
未来影响
这些科学家的回归将加速中国在AI基础研究(如大模型、多模态学习)和产业应用(如AI制药、智能制造)的突破,进一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同时,他们的国际视野也将促进中国科研体系的全球化合作。
©️版权声明:
本网站(https://aigc.izzi.cn)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本网站(https://aigc.izzi.cn)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