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MIT 研究显示九成企业 GenAI 项目挫败,评论指报告结论过于简单化

MIT 研究显示九成企业 GenAI 项目挫败,评论指报告结论过于简单化

发布时间:2025-09-05 10:06:28 | 责任编辑:张毅 | 浏览量:32 次

最近,麻省理工学院(MIT)发布的《2025年商业 AI 现状》报告引发了广泛关注。报告中指出,超过300亿美元已经投入到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中,但高达95% 的企业试点项目未能成功转入生产阶段。
调查显示,阻碍企业进展的并不是技术本身或相关的法规,而是这些工具的应用方式。许多系统并未融入实际工作流程中,缺乏记忆和适应能力,使用一段时间后很少能够改善,因此,尽管在实验室中表现良好,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奏效。
报告中的 “GenAI 鸿沟” 概念引人注目,一方面只有约5% 的试点项目取得显著成功,带来了数百万美元的收益;另一方面,几乎所有其他项目的90% 则停滞不前,无法迈过测试阶段。MIT 的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差距并不在于拥有最好的模型或最快的计算芯片,而是与工具的实际应用息息相关。成功的案例是那些能够与真实工作流程紧密结合并能够随着时间改进的系统,而失败的则是试图将通用 AI 嵌入笨重流程中的项目。
尽管像 ChatGPT 和 Copilot 等通用工具已被80% 以上的公司尝试,并有近40% 的公司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推广,但这些工具实际上主要提升了个人生产力,并未显著影响公司的利润表现。针对企业定制的平台或供应商系统,约有60% 的公司进行了探索,但只有20% 的项目进入了试点阶段,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流程脆弱,工具缺乏学习能力,且不符合人们的实际工作方式。
报告还分析了四种主要模式,包括有限的行业颠覆、企业悖论、投资偏见和实施优势。其中,大企业虽然推出了最多的试点项目,但往往是规模化进展最慢的;而中型企业则能在约90天内从测试转向推广。MIT 还指出,大约70% 的预算流向销售和市场营销领域,尽管在后端自动化方面往往能取得更强的回报。
一些批评者对报告的透明度提出质疑,认为报告中的95% 失败率缺乏详细的数据支持,而成功与失败的定义也存在争议,可能会使得一些项目的成果被低估。此外,报告与商业机构的关联性也引发了讨论,认为这可能影响了研究的客观性。
展望未来,报告认为下一阶段将聚焦于 “智能代理 AI”,这些工具能够学习、记忆并跨供应商协调工作,形成一个新兴的 “智能代理网络”,希望这一网络能够实现大规模和一致性,这是早期 GenAI 项目一直未能达到的目标。
划重点:
📉95% 的企业 GenAI 项目未能成功转入生产,主要原因在于工具的应用方式。
🏢 大型企业虽然试点最多,但推广速度却相对较慢,中型企业通常能更快转向实施。
🤖 未来将聚焦智能代理 AI,期望实现更高效的工作流程和一致性。

MIT 研究显示九成企业 GenAI 项目挫败,评论指报告结论过于简单化

MIT的《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报告确实指出,95%的企业生成式AI(GenAI)试点项目未能实现显著的财务回报或业务影响,仅有5%的项目带来了快速的收入增长

一、MIT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并非AI模型本身的技术缺陷,而是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的“学习缺口”和组织整合问题:

  • AI工具与企业流程脱节:通用AI工具(如ChatGPT)虽然对个人用户友好,但在企业环境中缺乏对特定业务流程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

  • 预算分配错位:超过一半的AI预算投入销售与营销,但MIT发现后台自动化(如客服、HR)才是ROI最高的领域

  • 内部开发 vs 外部合作:内部自建AI工具的成功率仅为33%,而与专业AI厂商合作的项目成功率高达67%

  • 文化与技能缺口:员工缺乏培训,管理层缺乏治理机制,导致AI工具被低效使用或弃用

二、批评者的观点:报告“过于简化”

尽管报告引发了广泛关注,但部分业界人士和分析师批评其结论过于简化、方法存在偏差

  • 样本偏差:受访者多为“愿意谈论AI挑战”的企业,可能放大了失败案例的比例

  • 主观感知代替客观数据:所谓“失败”多基于受访者主观判断,而非独立审计的财务数据

  • 忽略非财务价值:报告将“未带来快速收入增长”视为失败,忽视了AI在效率提升、成本节约、员工满意度等方面的潜在收益

  • 营销动机被质疑:报告由MIT的NANDA项目发布,该项目同时推广其自有的AI解决方案,存在潜在利益冲突

三、总结

MIT报告揭示了一个重要现实:技术不是AI失败的根源,企业如何整合AI才是成败关键。但批评者也提醒我们,“95%失败率”这一 headline 容易误导公众,忽视AI转型过程中的渐进收益与长期潜力。

因此,企业在评估AI项目时,不应被“高失败率”吓退,而应更关注如何选对场景、整合流程、培养文化与技能,以及是否应优先考虑外部专业合作而非一味“自建”。


©️版权声明:
本网站(https://aigc.izzi.cn)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最新Ai信息

最新Ai工具

热门AI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