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AI 强化月球撞击坑探索,新发现显著提高研究效率!

AI 强化月球撞击坑探索,新发现显著提高研究效率!

发布时间:2025-09-01 10:26:43 | 责任编辑:吴昊 | 浏览量:27 次

在全球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科学家正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推动月球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近日,在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正式发布了 “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 V2.0”。这一先进模型为 “数字月球” 云平台赋予了强大的 “智慧大脑”,极大提升了月球地质研究的效率。
月球地质演化的研究通常需要分析撞击坑等地质构造,这些坑的数量、大小、深浅和形态等特征是理解月球撞击历史及其影响的重要依据。目前,科学家已经在月球上发现了超过100万个直径超过1公里的撞击坑,而直径小于1公里的撞击坑数量更是难以精准统计。依靠人工识别,完成这些撞击坑的排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 的应用使得科研工作者只需输入撞击坑的图像和相关问题,系统便能迅速提供该坑的形态、尺寸和形成年代等信息,并附上详细的文字描述。这种高效的工作方式显著提升了科研效率,让科学家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更深层次的研究。
在发布会上,研究员刘建忠介绍道,为了实现这一模型的训练,团队建立了全面的多模态数据标注规范,成功构建了一个包含8700多个撞击坑和7272个其他月球构造的标签数据集。经过训练,该模型在撞击坑年代分类与亚类划分任务中达到了88% 的准确率,而在自动识别月球构造的任务中准确率更是高达93%。
未来,按照项目规划,“数字月球” 云平台将在2027年完成建设,并向全球开放共享。这个平台不仅将为科学家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也为全球的月球探索和科学研究创造了新的机会。

AI 强化月球撞击坑探索,新发现显著提高研究效率!

月球探索迎来 AI 时代的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阿里云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在月球撞击坑研究领域取得惊人进展。

传统上,月球撞击坑研究依赖人工识别和分析,但月球表面直径超过 1 公里的撞击坑数量已超过 100 万个,更小的撞击坑更是不计其数,人工处理几乎不可能完成

。如今,借助 AI 大模型,科研人员只需输入月球撞击坑的图像,系统便能通过光谱、高程、重力等 17 种多模态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快速识别撞击坑的形态、大小和形成年代,准确率高达 93%

这一 AI 模型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研究效率,以往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的数据处理工作,现在仅需几小时即可完成,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科学探索中

。此外,该模型还与“数字月球”云平台深度融合,科研人员通过简单的文本指令即可获得详尽的图文报告,大幅降低了研究的前期准备成本

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月球探索将更加高效和精准。按计划,“数字月球”云平台将于 2027 年完成建设并向全球开放共享,助力人类更深入地揭开月球的奥秘

©️版权声明:
本网站(https://aigc.izzi.cn)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最新Ai信息

最新Ai工具

热门AI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