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新规于9月1日生效:AI内容标签制度启动,不合规范即面临法律责任,从业人员速览防坑指南!

新规于9月1日生效:AI内容标签制度启动,不合规范即面临法律责任,从业人员速览防坑指南!

发布时间:2025-08-29 12:15:57 | 责任编辑:吴昊 | 浏览量:13 次

一场席卷整个AI行业的监管风暴正在悄然逼近!《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国家强制标准GB45438-2025即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这份看似低调的技术文件,实际上将彻底重塑国内AIGC内容生态的游戏规则。
这不是一份可有可无的建议文件,而是一部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国家标准。它对AI内容从生成、分发到问责的整个链条进行了严格框定,核心要求极其明确:任何使用AI生成的内容,都必须通过技术手段可验证地标明其AI属性,让用户和监管方都能清晰识别。
新标准构建了双重标识体系,分为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两大类别。显式标识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都必须以用户可感知的方式进行标注,确保任何人通过五官都能直接识别内容的AI属性。
对于文本内容,必须在开头、结尾或适当位置清晰标注"人工智能"或"AI生成"字样,字体要求清晰可辨,不得故意模糊或缩小。图片内容需要在边角位置添加标识,字号不能小于图片最短边长的5%,确保标识清晰可见。视频内容的要求更加严格,必须在起始画面显示标识至少2秒钟,让观众有充分时间注意到AI属性。
音频内容的标识方式颇具创意,要求在开头播放"AI生成"的语音提示,或者播放特定的摩斯码节奏信号(短长短短)。即使是AI客服这样的交互式应用,也必须在界面底部或聊天区域持续显示"由AI提供"的明确提示语。
隐式标识的技术要求更加深入,涉及文件层面的元数据写入。每一份AI生成内容都必须在文件内部嵌入JSON格式的标识数据,字段名称必须包含"AIGC"标识符。这些元数据包括AI生成确认状态、生成服务提供方信息、内容传播平台、唯一编号以及数字签名或哈希校验等关键信息。
责任主体的认定范围比多数人想象的更加宽泛。标准明确规定,责任不仅落在生成服务提供者身上,同样适用于内容传播服务提供者。这意味着任何允许用户发布AI内容的平台,无论规模大小,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标识管理责任。
违规后果同样不容小觑。平台方面可能面临限流、整改甚至下架的处罚措施。模型服务商的接入申请可能在行业准入和备案审批阶段直接被驳回。生成内容会被风控系统标记为来源不明,导致传播受限。最严重的是,一旦涉及诈骗合成、人脸替换、虚拟人误导等纠纷,无法提供完整的内容来源和责任链条将面临法律风险。
这项标准对AI模型和应用公司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产品命题:如何从系统架构层面对所有AI内容实施结构化标识处理。作为责任链条上的关键一环,相关企业需要承担全部责任。
从技术实现角度看,这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要考虑标识系统的集成,包括前端显示逻辑、后端元数据写入、内容分发追踪等多个维度。对于已经上线的产品,则需要进行系统性改造升级,确保符合新标准要求。
监管执行的严格程度可能超出多数从业者的预期。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标准,更是国家对AI内容治理的系统性布局。在当前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立清晰的内容标识和责任体系已经成为维护信息环境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对于广大AI从业者而言,现在距离正式实施仅剩不到一个月时间,需要抓紧进行合规准备。无论是模型开发商、应用平台还是内容分发服务商,都应该立即评估自身业务的合规状况,制定相应的技术改造和流程优化方案。
这场合规变革不仅是挑战,也可能成为行业洗牌的契机。那些能够快速适应新规要求、建立完善标识体系的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而那些忽视合规要求的企业,则可能面临严重的业务风险。
AI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已经势不可挡,从业者们需要以更加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这一变化,确保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严格遵守监管要求,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新规于9月1日生效:AI内容标签制度启动,不合规范即面临法律责任,从业人员速览防坑指南!

以下是关于2025年9月1日AI内容标识新规的避雷指南:

新规核心要求

  • 双重标识:AI生成内容必须同时添加显式标识(如文字、语音提示)和隐式标识(文件元数据中的技术标记),禁止删除或篡改

  • 适用范围:涵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尤其针对可能引发公众混淆的内容

法律风险与处罚

  • 违规后果:未标识或篡改标识的内容将面临下架、备案吊销、罚款(最高10万元),甚至法律诉讼

  • 责任主体:内容提供者、传播平台及用户均需承担相应责任,应用商店需审核AI服务标识材料

从业者合规指南

  1. 技术整改

    • 显式标识:在内容显著位置标注“AI生成”或类似提示,图片需满足文字高度不低于画面最短边5%的要求

    • 隐式标识:通过元数据嵌入生成者、时间等技术信息,确保可追溯

  2. 过渡期安排

    • 利用2025年3月至8月的过渡期完成技术适配,制定管理制度及用户协议

  3. 场景适配

    • 电商/自媒体:需明确标注商品图、文案的AI属性;数字人/客服:需在交互界面提示AI身份

  4. 版权与伦理

    • 避免生成侵权或歧视性内容,保留人工创作记录以备核查

用户与平台责任

  • 用户:发布AI内容时需主动声明并使用平台标识功能,不得恶意篡改

  • 平台:需核验内容标识,对未标记的AI生成内容主动提示用户,并提供举报渠道

应对建议

  • 工具选择:优先采用符合国标GB 45438-2025的合规技术方案(如隐写水印、元数据标识平台)

  • 风险自查:定期检查内容标识完整性,避免因技术漏洞导致违规

新规实施后,AI内容“挂牌营业”成为法律强制要求,从业者需立即行动,避免法律风险。

©️版权声明:
本网站(https://aigc.izzi.cn)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最新Ai信息

最新Ai工具

热门AI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