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推出国内首例法律AI大模型,”智慧复生”包青天,2亿判决文书瞬间化身为法律顾问
发布时间:2025-08-25 11:40:34 | 责任编辑:张毅 | 浏览量:11 次
法律界迎来了一位"数字包青天"!在第五届"小包公杯"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颁奖典礼上,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王燕玲教授团队重磅发布了我国首个法律领域垂直大模型——"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中国法律科技正式迈入AI原生时代。
这款经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的法律AI,采用了业界领先的"先进通用大模型+专业垂直大模型"双引擎架构。这种创新设计让模型既拥有广博的通识基础,又能够在法律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真正做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专攻法律条文案例"。
"小包公"的数据底蕴令人震撼。系统整合了超过2亿份真实裁判文书和420万部现行法律法规,这相当于将整个中国司法系统的智慧结晶浓缩在一个AI大脑中。通过先进的法律知识图谱与检索增强生成技术,模型能够在海量法条中精准定位相关条款,为复杂法律问题提供准确答案。
最让法律从业者兴奋的是,"小包公"提供的每一个回答都具备可追溯、可验证的特性。这意味着律师们再也不用为寻找判例先例而通宵达旦翻阅卷宗,法官们也能快速获得类似案件的处理依据,整个法律服务行业的工作效率将迎来质的飞跃。
王燕玲教授在发布会上激动地表示,这款模型不仅是法律专业人士的得力助手,更为法律研究和教育开辟了全新天地。随着数据的持续积累和算法的不断优化,法律科技的发展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度。
从案件分析到法律文件撰写,从法律咨询到判例检索,"小包公"的应用场景几乎覆盖了法律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于初出茅庐的法学院学生而言,这位"AI导师"能够提供专业指导;对于经验丰富的资深律师来说,这个"智能助理"则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法律科技融合的浪潮已经到来,"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的发布无疑是这一趋势的重要里程碑。在社会对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如何运用科技力量提升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已成为整个行业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这位"数字包青天"的诞生,不仅让古代清官的公正精神在AI时代焕发新光,更预示着中国法律行业即将迎来一场深刻的智能化变革。当法律遇上人工智能,正义的天平或许会变得更加精准。
8月16日,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王燕玲教授团队在“小包公杯”法律实证分析比赛现场,正式发布我国首个法律垂类大模型——“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
核心亮点
-
数据底座:一次性整合 2亿余份真实裁判文书 和 420万余部现行法律法规,相当于把全国司法智慧装进AI大脑。
-
技术架构:独创“通用大模型+法律垂直大模型”双引擎,既懂常识又精通法律条文,可排除“外行概念”干扰。
-
可信机制:所有结论均可溯源到具体条文或判例,支持一键验证,杜绝大模型“幻觉”。
-
动态进化:内置学习回路,能根据法官、律师的反馈实时迭代,越用越准。
实战效果
-
行政复议:湛江司法局接入后,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案件焦点识别准确率100%,文书撰写时间缩短75%。
-
检察办案:清远检察院用于公益诉讼,可通过人物关系图谱自动发现传统办案易遗漏的涉案人员,检察官AI工具使用率已达100%。
-
日常法律检索:口语化提问即可获得精准法条与匹配判例,法律“小白”也能秒变专业人士。
行业意义
该模型已获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标志着中国法律AI从学术研究走向规模化落地,有望缓解全国法律服务资源不均的难题。
本网站(https://aigc.izzi.cn)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