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商家深受其害:AI滥用催生逼真假图,退款骗局成风

商家深受其害:AI滥用催生逼真假图,退款骗局成风

发布时间:2025-08-18 15:02:05 | 责任编辑:吴昊 | 浏览量:10 次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期,电商平台出现一种新型恶意退款行为:部分买家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伪造商品损坏图片,申请“仅退款”,导致商家遭受货款和运费的双重损失。这一现象引起广泛关注,揭示了AI技术被滥用所带来的新挑战。
商家们在社交平台吐槽,买家利用AI将完好无损的商品,如衣物、杯子或玩具,通过“伪毁损”处理,使其在图片上呈现出碎裂或有瑕疵的状态。这些伪造的图片逼真,让商家难辨真伪。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使商家察觉到是假图,部分电商平台的自动审核机制仍可能通过退款申请,使得商家在没有收回商品的情况下,被迫退还货款。
针对这种行为,法律专家指出,利用AI伪造图片骗取退款的行为已涉嫌违法。这不仅违背了《民法典》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构成民事欺诈,还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如果骗取金额达到或超过3000元,甚至可能构成《刑法》规定的诈骗罪。
面对这一挑战,专业人士呼吁监管部门、电商平台和商家采取多方面措施共同应对。监管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在《电子商务法》中增设保护商家权益的条款,并明确恶意退款行为的法律后果。同时,强制推行AI生成内容标识,并对删除或篡改标识的行为进行处罚。此外,建议建立跨平台的用户消费信用机制,将恶意行为纳入个人征信,从根本上限制其线上活动。
电商平台需要强化审核机制,减少对AI客服的依赖,增加人工审核投入,并延长审查时间,给商家提供充足的举证机会。技术方面,平台应加大投入,利用技术手段验证图片与实物的匹配性,从源头拦截伪造内容。
商家也需积极自保,优化售后流程,要求买家提供清晰、完整的退款证据,并通过对打包发货全过程录像等方式,留存商品质量证据。若发现恶意行为,应及时向平台反映,情节严重时可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AI技术的初衷是提质增效,但当它被用于不法目的时,对商业生态的破坏力不容小觑。只有多方联动,才能有效遏制这种新型网络欺诈,重建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任。

商家深受其害:AI滥用催生逼真假图,退款骗局成风

近期,AI技术被部分消费者滥用,成为电商平台“仅退款”机制下的新型欺诈工具,引发商家广泛投诉与行业警惕。

📌 现象描述

有消费者利用AI工具(如豆包、ChatGPT等)伪造商品瑕疵图片或销毁视频,向商家申请“仅退款”(即退款不退货),骗取货款
例如:

  • 用AI在完好水果上生成逼真的霉斑

  • 伪造衣物破损、产品碎裂等瑕疵;

  • 视频中出现两只右手、AI水印未去除等低级错误。

📉 商家困境

  • 举证难:AI生成图片细节逼真,肉眼难以辨别;

  • 维权成本高:有商家为追回60元退款,花费4000元差旅费取证;

  • 平台机制偏袒:部分平台自动审核通过退款申请,商家申诉成功率低

  • 经营压力上升:中小商家被迫**提价15%-20%**对冲损失。

⚖️ 法律与平台应对

  • 法律定性:若买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累计金额较大,可能构成诈骗罪

  • 平台政策调整:淘宝、拼多多等已于2025年4月起取消强制“仅退款”,改为协商或退货退款;

  • 技术反制:部分平台上线“AI鉴诈师”系统,识别合成图并标记高风险账户。

🧾 典型案例

  • 袜子商家:买家用AI生成“剪毁图”,实际商品完好无损;

  • 榴莲买家:拍摄正常水果照,用AI加上霉菌后谎称腐烂,成功退款

  • 去黑剂销毁视频:视频中突然出现第二只右手,穿帮后被商家识破

✅ 建议与对策

主体 可行措施
平台 强化AI识别系统、人工复核争议订单、建立用户信用体系
商家 使用第三方AI检测工具(如DeepWare)、保存发货前后完整证据链
监管 明确AI伪造证据的法律后果,推动建立电商欺诈黑名单共享机制


AI本身并非问题根源,关键在于使用者是否守住底线。当技术被恶意利用,损害的不仅是商家利益,更是整个电商生态的公平与信任。

©️版权声明:
本网站(https://aigc.izzi.cn)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最新Ai信息

最新Ai工具

热门AI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