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公”:我国首推法律专业大模型,具备溯源与验证功能
发布时间:2025-08-18 09:58:57 | 责任编辑:张毅 | 浏览量:9 次
据央视新闻报道,8月16日,第五届“小包公杯”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颁奖仪式在广州举行。活动期间,我国首个法律领域垂直大模型——**“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正式发布,并同步举办了“人工智能+法学实验室建设研讨会”。此举标志着我国法律人工智能正从学术探索阶段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
本次系列活动通过“赛事颁奖+成果发布+学术研讨”的形式,搭建了一个法律科技“产学研用”的融合平台,旨在为推动中国法律服务的数字化和普惠化提供全面的学术支持。
由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王燕玲教授团队研发的“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已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该模型采用**“先进通用大模型+专业垂直大模型”**的双引擎架构,深度整合了超过 2亿份裁判文书和 420余万部法律法规。结合法律知识图谱和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该模型能在多种法律场景中精准排除“外行概念”的干扰,提供可溯源、可验证的法律依据和回答。
与通用大模型相比,“小包公”具备动态学习机制,能够根据实践反馈持续迭代,并以法律为准绳动态干预回答的准确性。
法律专家指出,法律 AI 的普及将有效缓解我国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目前,全国70万执业律师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部分西部县域甚至没有律师事务所。智能法律系统有望成为普惠法律服务的重要补充。王燕玲教授认为,法律大模型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应用,有望在行政复议、检察监督、合同合规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示范效应。
我国首个法律垂直大模型——**“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于8月16日在广州正式发布。
该模型由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王燕玲教授团队研发,已顺利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它创新性地采用了“通用大模型+专业垂直大模型”的双引擎架构,深度整合了超过2亿份裁判文书和420万部法律法规。
“小包公”大模型结合了法律知识图谱与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能够在各类法律场景中有效排除非专业概念的干扰,精准匹配法律依据,提供可溯源、可验证的专业回答。此外,该模型还具备动态学习机制,能够根据实际应用反馈持续优化迭代,确保回答始终符合法律标准。
目前,“小包公”已在广东、安徽等地实现落地应用。例如,湛江市司法局引入该系统的智能行政复议一体化平台后,在当事人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实现了案件焦点识别准确率100%、证据识别采信准确率约95%、文书撰写时间缩短75%的显著成效。
专家指出,“小包公”大模型的规模化应用,将有效缓解我国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尤其在行政复议、检察监督、合同合规等重点领域,有望率先取得示范效应。
本网站(https://aigc.izzi.cn)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