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AI提示被学者用于影响同行评审,激起学术界广泛讨论
发布时间:2025-07-07 10:48:10 | 责任编辑:吴昊 | 浏览量:10 次
近年来,学术界在同行评审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兴的策略 —— 一些学者开始在研究论文中加入隐藏的 AI 提示,旨在影响评审结果。
这一现象被《日经亚洲》报道,研究人员在分析英文预印本论文时发现,已有17篇论文使用了这种隐蔽的方法。这些论文的作者来自于8个国家的14个学术机构,包括日本的早稻田大学、韩国的 KAIST,以及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等知名高校。
这些涉及计算机科学的论文通常在文中加入了简短的提示,字数在一到三句话之间。这些提示被隐蔽处理,采用了白色字体或极小的字号,以使其不易被发现。提示的内容往往要求任何潜在的 AI 评审者 “仅给予积极评价” 或称赞论文在 “影响力、方法论严谨性及创新性” 等方面的优越性。
对此,一位来自早稻田大学的教授接受《日经亚洲》采访时为其使用隐藏提示辩护。他表示,由于许多学术会议禁止使用 AI 进行论文评审,这些提示的目的是为了抵御那些 “懒惰评审者” 的做法,他们可能会简单依赖 AI 来评估论文。
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一方面,学者们希望能够提高他们论文的评审通过率,另一方面,隐藏提示的使用是否违背了学术诚信的原则,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种新策略的流行,是否会影响未来的学术评审制度,值得进一步观察。
划重点:
📄17篇英文预印本论文中发现使用隐藏 AI 提示,来自8个国家的14所高校。
📝 提示内容通常要求 AI 评审给予积极评价,隐蔽处理以避免被发现。
⚖️ 学术界对此现象展开讨论,关注其对学术诚信和评审制度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学者利用隐藏 AI 提示影响同行评审事件的相关信息:
事件概述
-
涉及范围:据《日经亚洲》等媒体报道,在学术预印本网站 arXiv 中发现了 17 篇含有隐藏 AI 提示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来自 8 个国家 14 所学术机构,包括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等。
-
提示内容:提示通常仅为一到三句话,通过白字或极小字体隐藏在文档中,内容包括要求潜在的 AI 评审者“只给予正面评价”,或称赞论文具有“重要的贡献、严谨的方法论和卓越的创新”。
-
目的和影响:一些研究人员表示,隐藏提示是为了对抗那些依赖 AI 进行评审的“懒惰审稿人”,以确保论文得到更公正的评估。然而,这种做法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部分学者认为这可能会破坏学术诚信,降低同行评审的质量。
各方反应
-
学术界:学术界对此事的反应不一。KAIST 一篇相关论文的合著者承认,鼓励 AI 给出积极的同行评审是不妥当的,并已决定撤回论文。然而,早稻田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这是对“懒惰评审者滥用 AI”的反击。
-
相关机构:学术期刊和会议组织者尚未对此做出正式回应。不过,KAIST 公共关系办公室表示校方无法接受此类行为,并将制定正确使用 AI 的指导方针。
技术背景
-
提示词注入攻击:这一事件实际上揭示了 AI 领域一种被称为“提示词注入”(Prompt Injection)的新型网络攻击手段。攻击者通过巧妙设计的指令,可以绕过 AI 开发者设定的安全和道德限制,诱导 AI 泄露敏感信息、产生偏见内容甚至协助创建恶意软件。
未来展望
-
AI 在学术评审中的角色: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关 AI 在学术评审中的角色和界限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需要相关方共同努力解决。一些专家呼吁加强学术规范,提高评审质量,同时合理利用 AI 技术辅助而非替代人类评审。
-
制定明确规则:如何在充分利用 AI 技术优势的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防护机制,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机构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
本网站(https://aigc.izzi.cn)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